财税奇侠录----圣手状元徐允标
怎么又是姓徐的!
要说渊源,这话还得从两三千年说起,在春秋战国时期,我的老祖宗——邹忌在《讽秦王纳谏》时发生了扣人心弦的一问——“吾孰与徐公美?”
这千年一问成为邹、徐两大姓氏不可割舍的宿命。对此,我深信不疑。
徐允标,任职于广东省某国税,公众号“税事谈”主人。关于他的名字,我还没有考证出来具体含义,是有特别典故,还是需要配合粤语来理解?尚不可知。
在与允标初识时,我曾因为好奇名字,百度过他,一度不要紧,结果发现他居然是某一年的市文科状元。乖乖,虽然现在今日不同往日,但一个市状元怎么着也得顶以前的一个“解元”吧,要知道唐伯虎那么牛X,最终也就是一个“解元”。
说实话,以前因为我的成绩不好,所以我特看不起成绩好的人。(注:这话没毛病,就是说这话的人有点不要脸)老是调侃他们是“高分低能”“考试机器”。这里面除了对自己的一点维护外,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道理的,我们在生活中也不乏见各种学霸不适应职场的问题。我不知道允标刚入职场初期有没有这种不适应,不过看他现在混得还可以,倒没有这方面的顾虑。
允标为人所熟知应该是从“税事谈”开始的吧,这个是名字有意思,但凡用“谈”做名的文学作品大多有点光怪陆离,比如《七日谈》、《十日谈》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阿标的“税事谈”还是比较保守的:一成不变的蓝底白字LOGO,以及近期关注于营改增的选题。
允标对于营改增的认识应该远胜于很多人,这与他的工作不无关系——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营改增。对于我们而言,当一个税务局的人,他专注从事某一项工作,而恰好又是他感兴趣的领域,这是相当可怕的。因为他所能获取的案例、调动的资源、掌握的信息远胜于围城外的我们。
客观的说,允标对于营改增的关注是从微小处起的,比如该不该开发票、怎么填申报表等,但由相当全面。比如我上次问他:“现在简易征收中6%已经不存在了,为什么增值税申报表中还保留了6%?”他能够立马反应到2014 45号公告的解读,这种敏感度非高度关注和大量积累无法办到。
前段时间给允标通过一次电话,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慵懒,能够听得出带一点点广东腔。我说:徐老师啊(这个称谓后来被他吐槽过),你做了那么多营改增的工作,考不考虑做一些系统性的整理啊,吧啦吧啦吧啦……最后说好帮他打打下手,继续鼓捣鼓捣营改增这事。
最近广东台风肆掠,他上次给我说被拉去当了“防台风应急人员”。我问是不是去当人墙,他没说。
允标现在基本充当了我们的英文翻译,每每有这类需求都会找他,然后他会丧心病狂地推给他徒弟——一个据说在香港的美女。这都是八卦,实实在在的八卦啊。
秦权大哥跟我说允标底子很好,我悉数转达给他,并把权哥对营改增包括国际上增值税的一些看法与他交流。希望他能够在营改增领域混得有模有样。但我有时又不禁在想:允标英语这么好,不搞国际税是不是可惜了?
这让我想起最近有不少挚友和我沟通职业通道的事情,大家对于未来的方向都举棋不定。现在我想,随便吧,瞎选一个,只要努力、有兴趣,也许哪个都不错。
本集完。